形式 A : "先算平均,再相加"

Vπ(s)=aπ(a|s)[rp(r|s,a)r]期望的立即奖励+γaπ(a|s)sp(s|s,a)Vπ(s)期望的未来价值

形式 B : "先打包,再算平均"

Vπ(s)=aπ(a|s)[sp(s|s,a)(R(s,a,s)+γVπ(s))]

这两种形式是完全等价的。它们只是对期望的计算过程进行了不同的分组。


如何从形式 B 推导出形式 A (数学互推)

  1. 从形式 B 开始:

    Vπ(s)=aπ(a|s)[sp(s|s,a)(R(s,a,s)+γVπ(s))]
  2. 将括号内的 Σs 分配进去:

    Vπ(s)=aπ(a|s)[sp(s|s,a)R(s,a,s)+sp(s|s,a)γVπ(s)]
  3. 识别关键部分:

    • 我们之前已经证明了,第一部分 sp(s|s,a)R(s,a,s) 正是期望奖励 R(s,a) 的定义。
    • R(s,a) 又可以被更根本地写成 rp(r|s,a)r。(因为 R(s,a)=s,rp(s,r|s,a)r=rrsp(s,r|s,a)=rrp(r|s,a)
  4. 代入并重写方程:

    Vπ(s)=aπ(a|s)[(rp(r|s,a)r)R(s,a)+γsp(s|s,a)Vπ(s)]
  5. 最后,将最外层的 Σaπ(a|s) 分配进去:

    Vπ(s)=aπ(a|s)(rp(r|s,a)r)+aπ(a|s)(γsp(s|s,a)Vπ(s))
  6. 整理一下第二项:

    Vπ(s)=aπ(a|s)rp(r|s,a)r+γaπ(a|s)sp(s|s,a)Vπ(s)

这就推导出了图片中的形式 A


两种形式的直观思想

为什么要有两种不同的写法?因为它们强调了价值构成的不同角度:

视角A (图片中的形式): "现在 vs. 未来"

这种形式把价值 Vπ(s) 分解成了两个独立计算然后相加的部分:

  1. 期望的立即奖励: “如果我现在处于状态 s,遵循策略 π平均能立刻拿到多少奖励?” 这个计算完全不关心未来会怎么样。
  2. 期望的未来价值: “如果我现在处于状态 s,遵循策略 π平均会进入什么样的后继状态,而这些后继状态的折扣后价值的期望又是多少?”

这种视角非常符合价值的定义:价值 = 立即回报 + 未来回报

视角B (我们讨论的形式): "对行动的期望"

这种形式把价值 Vπ(s) 分解为对所有可能行动的期望:

  1. 首先定义一个行动的价值 Qπ(s,a):

    • “如果我在状态 s 确定要采取行动 a,那么接下来会发生的所有事情(转移到 s 并获得奖励 R(s,a,s), 然后从 s 继续获得价值 Vπ(s))的期望总价值是多少?”
    • Qπ(s,a)=sp(s|s,a)(R(s,a,s)+γVπ(s))
  2. 然后对所有行动求期望:

    • “我在状态 s 的总价值,就是我可能采取的所有行动 a 的价值 Qπ(s,a),按照我采取它们的概率 π(a|s) 进行的加权平均。”
    • Vπ(s)=aπ(a|s)Qπ(s,a)

这种视角非常符合决策过程:状态的价值 = 所有行动的期望价值

结论: 两种形式都是正确的,并且可以相互推导。图片中的形式更接近价值函数的数学定义,而我们之前讨论的形式则更接近 VQ 价值函数之间的关系,对理解 Q-Learning 等算法更有帮助。能够理解它们的等价性,说明你对贝尔曼方程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