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疑惑:MC Exploring Starts 是从后往前递归,那是不是和时序差分(自举)的那种 Gt=Rt+1+γGt+1 很像?

不是! 我们需要精确区分“计算回报 G_t 的技巧”和“学习更新的哲学”。它们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。


1. 为什么计算要从后往前?——这是一个高效的计算技巧

让我们仔细看图片中的这几行伪代码:

Initialization: g ← 0
For each step of the episode, t = T-1, T-2, ..., 0, do
    g ← γg + r_{t+1}
    ...

这里的 g 实际上就是在计算回报 Gt

为什么这么做?
因为回报的定义是递归的:Gt=Rt+1+γGt+1
从后往前计算,我们可以非常高效地利用上一步算出的 Gt+1 来计算当前的 Gt,避免了大量的重复计算。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、高效的动态规划思想应用在计算回报这个子问题上。

但是,请注意,这仅仅是为了算出 Gt 这个值!


2. 学习更新的哲学是什么?——仍然是纯粹的蒙特卡洛

算出了 Gt 之后,算法用它来做什么?

q(s_t, a_t) ← average(Returns(s_t, a_t))  // 更新Q值
π(a|s_t) ← argmax q(s_t, a)            // 更新策略

关键点:


对比自举 (Bootstrapping) 的学习哲学

现在,我们对比一下一个使用自举的算法(比如 TD 或 Q-Learning)会怎么做。它根本不会去从后往前计算完整的 Gt

它的学习更新会是这样的(概念上的伪代码):

// 在时间步 t,刚刚从 s_t 采取 a_t, 得到 r_{t+1} 和 s_{t+1}
// 立即进行更新,根本不等回合结束
q_target = r_{t+1} + γ * q(s_{t+1}, a_{t+1})  // Bootstrapping! 用了未来的Q值估计
q(s_t, a_t) ← q(s_t, a_t) + α * (q_target - q(s_t, a_t))

那时序差分(自举)后面的估计是怎么出来的?因此我们对比一下DP, MC 和 TD

2. DP, MC 和 TD 的对比

假设我们的目标是得到一张准确的Q表。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填写这张表:

方法一:上帝视角 - 动态规划 (DP)

方法二:事后诸葛亮 - 蒙特卡洛 (MC)

方法三:摸着石头过河 - 时序差分 (TD)


总结与比喻

方法 q(st+1) 的来源 比喻:如何绘制一张城市财富地图?
DP 基于全局模型的精确数学计算。 你有政府的完整税收数据和城市规划图。你在办公室里用电脑一次性计算出每个街区的平均财富。
MC 不使用。只使用完整的、真实的样本回报 Gt 你派调查员去跟踪一些市民一整年,记录下他们的全部收入和支出。然后根据这些完整的年度报告来估算他们住的街区的财富。
TD 来自Q表中上一次迭代留下来的、不完美的估计值 你派调查员在街上随机采访路人。你问A:“你昨天赚了多少钱?(rt+1)你觉得你邻居B一年能赚多少钱?(q(st+1))”。然后你用A的回答来稍微修正你对A所在街区财富的旧有印象。你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。

所以,TD方法中用于自举的 q(st+1) 既不是从后往前算出来的(那是MC的计算技巧),也不是通过矩阵一次性算出来的(那是DP的能力)。它仅仅是Q表中当前存储的、可能还非常不准确的估计值。TD学习的魔力就在于,通过不断地用“一个不准的估计”去更新“另一个不准的估计”,整个系统最终能够奇迹般地收敛到准确的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