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 核心问题
这里的 v(s)
和 v(s')
不是独立的未知量,它们是同一个未知对象——最优价值函数 v*
——的不同部分。
1. 为什么不是三个未知量?
你的困惑来源很可能是:
v(s)
是一个未知数。v(s')
是另一个未知数。- 策略
π
(或行动a
) 是第三个未知数。
这个想法在普通代数方程中是成立的,但在函数方程中,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。
关键点一:v(s)
和 v(s')
属于同一个未知“函数”
贝尔曼最优方程不是一个关于单个数字 v(s)
的方程,而是一个关于整个函数 v
的方程。这个函数 v
将每一个状态 s
映射到一个价值。
- 未知对象: 我们要求解的未知对象是最优价值函数
v*
。在离散情况下,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未知的向量v*
,其中包含了所有状态的价值[v*(s₁), v*(s₂), ..., v*(sₙ)]
。 v(s)
和v(s')
的关系: 它们都是这个未知向量v*
中的元素。v(s)
是当前状态的价值,v(s')
是某个后继状态的价值。- 方程的本质: 贝尔曼最优方程描述的是一个自洽性条件 (self-consistency condition)。它说:“一个函数
v
只有在所有状态s
下都满足这个等式时,它才是最优价值函数v*
。”
所以,v(s)
和 v(s')
只是一个未知量(函数 v
)在不同输入下的表现。
关键点二:策略 π
是通过 max
算子被“吸收”的
在贝尔曼期望方程中,策略 π
是给定的,我们求解 v_π
。
但在贝尔曼最优方程中,我们同时在寻找最优策略 π*
和最优价值 v*
。这里的 max
算子非常巧妙地将这两个未知量联系在了一起。
max
的作用:max_a
操作意味着,最优策略π*
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变量,而是由最优价值函数v*
隐式定义的。- 关系: 最优策略
π*(s)
就是在状态s
时,选择那个能让[...]
括号内表达式最大化的行动a
。 - 联动: 这意味着
v*
和π*
是“锁定”在一起的。如果你知道了v*
,你就能通过argmax
找到π*
。反之,v*
的值也必须满足由π*
带来的结果。
所以,整个方程实际上只有一个核心的未知量:最优价值函数 v*
。一旦找到了满足这个方程的 v*
,最优策略 π*
也就随之确定了。
2. 用图片中的绝佳例子来解释
这个例子 x = max_a(2x - 1 - a²)
是为了解释这个概念而设计的完美简化!
- 类比:
x
<—>v*
(整个价值函数,在单状态问题里就是一个数)a
<—>π*
(最优策略/行动)
这个方程确实看似有两个未知数 x
和 a
。它是如何求解的呢?
-
第一步:求解“最优策略”
a
我们先只看右边的max_a(2x - 1 - a²)
。为了让这个表达式最大化,我们需要让-a²
尽可能大。不管x
的值是多少,当a=0
时,-a²
取得最大值 0。- RL类比: 这一步相当于策略提升 (Policy Improvement)。对于一个假定的价值函数
v
(这里是x
),我们找到了能让期望回报最大化的行动a
(这里是a=0
)。 - 我们得到了这个问题的最优策略:永远选择
a=0
。
- RL类比: 这一步相当于策略提升 (Policy Improvement)。对于一个假定的价值函数
-
第二步:求解“最优价值”
x
既然我们知道了最优行动是a=0
,我们把它代入原方程。max
运算的结果就是a=0
时的值。解这个简单的线性方程,我们得到
x = 1
。- RL类比: 这一步相当于策略评估 (Policy Evaluation) 的简化版。我们找到了与最优策略(
a=0
)相一致的、满足自洽性条件的价值x=1
。
- RL类比: 这一步相当于策略评估 (Policy Evaluation) 的简化版。我们找到了与最优策略(
结论: 方程的解是 x=1
和 a=0
。我们通过一个两步过程,找到了那个唯一的、相互兼容的价值和策略。这正是价值迭代 (Value Iteration) 等算法的核心思想:交替进行策略提升和价值评估,最终收敛到 v*
和 π*
。
② 其他问题
- 唯一性问题: 最优价值函数
v*
是否唯一?(我们之前说过是唯一的) - 向量表示问题: 在方程
v = max(...)
中,为什么左边的v
和右边的v
是同一个向量?如果v(s₁)
和v(s₂)
的后继状态都是s₃
,这在方程里是如何体现的?
1. 唯一性问题再次澄清
对于一个给定的 MDP,最优价值函数 v*
是唯一的。
- 直观理解: 对于任何一个状态
s
,从它出发能获得的最大期望回报这个“最好结果”是一个固定的、唯一的值。比如,在某个棋局下,你最好的期望结果可能是“80%概率赢”,这个结果是唯一的,不会既是“80%赢”又是“50%赢”。 - 数学证明: 贝尔曼最优算子
T
是一个压缩映射 (Contraction Mapping)。根据巴拿赫不动点定理,对于任何一个压缩映射,它在完备的度量空间中存在唯一的不动点 (Fixed Point)。这里的v*
就是那个唯一的不动点,满足v* = T(v*)
。- 这个不动点方程正是贝尔曼最优方程
v* = max_π(r_π + γP_π v*)
。
- 这个不动点方程正是贝尔曼最优方程
所以,尽管可能有多个最优策略(例如走左和走右都能达到同样的最大价值),但那个最大价值本身是唯一的。
2. 核心问题:为什么 v
是同一个向量?
这是你问题的关键。让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方程 v = max_π(r_π + γP_π v)
是如何工作的,以及“重复”的后继状态是如何被处理的。
例子:一个三状态 MDP
假设我们有三个状态 s₁, s₂, s₃
。
我们的未知量是一个向量 v = [v(s₁), v(s₂), v(s₃)]^T
。
贝尔曼最优方程实际上是一个向量方程,它包含了三个标量方程(每个状态一个):
-
对于状态
s₁
: -
对于状态
s₂
: -
对于状态
s₃
:
现在,我们来看“重复”情况。
假设从 s₁
和 s₂
出发,都可能转移到 s₃
。
-
在
s₁
的方程中:
Σ_s' P(s'|s₁,a) v(s')
这一项会展开成:
P(s₁|s₁,a)v(s₁) + P(s₂|s₁,a)v(s₂) + P(s₃|s₁,a)v(s₃)
注意,这里的v(s₃)
是未知向量v
的第三个元素。 -
在
s₂
的方程中:
Σ_s' P(s'|s₂,a) v(s')
这一项会展开成:
P(s₁|s₂,a)v(s₁) + P(s₂|s₂,a)v(s₂) + P(s₃|s₂,a)v(s₃)
注意,这里的v(s₃)
仍然是未知向量v
的同一个第三个元素。
这就是关键所在!
贝尔曼最优方程的向量形式 v = max_π(...)
是一个自洽性断言。它说:
“我们要找的是一个满足以下条件的向量
v
:这个向量的第一个元素v(s₁)
,必须等于通过max
运算并使用了整个向量v
(包括其第二个和第三个元素)计算出的右侧表达式的值;同时,这个向量的第二个元素v(s₂)
,也必须等于通过max
运算并使用了同一个向量v
计算出的右侧表达式的值;以此类推,对所有元素都成立。”
所以:
- 左边的
v
和右边的v
必须是同一个向量,因为这就是不动点方程x = f(x)
的定义。我们寻找的是那个能让等式成立的x
。 - “重复”的后继状态(比如
s₃
)被正确地处理了。在计算v(s₁)
时,我们引用了v
向量的第三个元素;在计算v(s₂)
时,我们再次引用了v
向量的同一个第三个元素。 - 这构成了一个耦合的、非线性的联立方程组。
v(s₁)
的值依赖于v(s₂)
和v(s₃)
,而v(s₂)
的值又依赖于v(s₁)
和v(s₃)
,等等。
价值迭代 (Value Iteration) 算法正是为了解这个复杂的联立方程组而设计的。它通过迭代来更新价值向量:
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:我们用旧的价值向量 v_k
来计算新的价值向量 v_{k+1}
。当 v_{k+1}
和 v_k
收敛到相同时,我们就找到了那个唯一的不动点 v*
,即满足 v* = max(...)
的那个向量。